与何光占先生至今未曾见面,尽管我们同在一座城市之中。
我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一些中医中药知识,不求精通,只求明白。他向我推荐了刘渡舟先生的《伤寒论通俗讲话》、徐文兵先生的《黄帝内经讲座》、黄杰熙先生的《〈本草三家合注〉评释》。我受益不浅。
看见他出版了《〈伤寒论〉理法方药歌诀》一书,我急忙索求一本。
我并不会写什么,还是从这本书的序言之中摘录、整合一些文字,看看他的学医之路吧:
我协助朋友写中成药广告,要对中医流派、大家论述、中药功效等等进行追根溯源。偶然间查阅了一些典籍,如《悟真篇》《周易参同契》《性命圭旨》等,意外地看到,唐代孙思邈、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、明代张景岳等大医,都有着不俗的修为。这些让我眼界大开,顿觉太有意思啦,下定决心钻研中医学,买中医学教材,研读背诵。
兴趣可以直截了当地改变个人的人生轨迹,这在古今中外的各行各业中都屡见不鲜,看来何光占先生也是如此。
再接着往下看:
偶然间在网络论坛里,看到一个“改过自新”的中医人自述,他在大学里用五年时间学完中医学,竟然不会看病。他指出了中医人要潜心钻研《伤寒杂病论》。我突然之间明白过来,张仲景为什么会被称之为“医圣”,其他人却得不到如此称号。
由此可以看出,何光占先生也曾走过弯路,但因为有切肤之痛,有兴趣,所以才能坚持,直至坚持到他对中医中药、对《伤寒论》有了他自己的理解。
再接着往下看:
《伤寒杂病论》的条文非常简约,但条文背后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奥,买来《品鉴伤寒论》《伤寒论译释》《品鉴金匮要略》《金匮要略译释》四大部头,看看历代大家怎么解释与理解的。最让我受益的是,民国伤寒大家曹颖甫先生的《伤寒发微》《金匮发微》、陈伯坛先生的《读过伤寒论》《读过金匮要略》;当代大家胡希恕、刘渡舟两位先生的语音讲座。
这个过程符合后辈学习经典古籍的一般规律,何光占先生也不例外。
那么,他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路写作本书的呢?他说:“把脏腑理论解读《伤寒论》与胡希恕先生解读《伤寒论》的理论结合起来,力求通俗简单。”
那么,这样解读《伤寒论》,恰当不恰当呢?或者说,可以不可以,值不值得探索呢?他说:“人体无非就是由六脏六腑、奇恒之腑、气血津液、筋脉肌骨皮组成的,既是整体,又独自成立。
这毕竟是一种探索,是后辈晚学在探索解读仲圣先师的中医经典临床之作,有没有可信服的方法论呢?他说:“只要我们基于逻辑事实,基于自然现象事实,基于人体生理特征与反应事实,基于临床结果事实,应该是可行的。”也就是说,何光占先生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,闭门造车,而是依据众多事实形成的写作思路。
实践出真知,因为他做过编辑,有着比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,所以书中行文简单明了,并给每条条文配备了一首顺口溜,以便于对《伤寒论》所涉及到的“理法方药”的记忆。
从学到坚持,再到寻找正确方向,再到有自己的方法与理解,再到用心著书,可见何光占先生的苦心孤诣,完成了对经典的赓续传承!(文/方徐)